Life
“80后”的去与留
4逃离“北上广深”最近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尽管我并不喜欢“80后”这个称谓,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有着很明显的群体特征,或者说,面临着群体性的难题。当“80后”开始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到人生的又一个拐点。与父辈们不同,我们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至少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有一些选择的权利;但与之相伴的也有更多的困难,在一个相对不成熟不稳定的社会中,变化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从前,总有人替我们拿主意,父母、老师甚至这个社会;然而现在,是到我们决定自身未来轨迹的时候了。
先表明观点,我不想去分析比较一线或二线城市孰优孰劣,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写,而且写得很客观。在我看来,做决定的标准不仅仅是房价,气候,或是吃得好不好,而是隐藏在这些表面因素背后的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你认为什么东西在你生命中最重要,你渴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世上恐怕没有一个地方,在那里生活能够处处顺心,感觉不到任何的不满——如果有,我猜那里也只能是天堂。所以,当我们享受北京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时候,就必须要承受那里的激烈竞争和高房价。类似的道理,留学生如果选择回国寻求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及同亲人朋友团聚,也就不得不舍弃发达社会安逸舒适和相对公平的生活环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老祖宗早就告诉我过我们这个道理。
问题是,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喜欢鱼还是熊掌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的确,了解自己很难,尤其是在我们的人生阅历依然有限的情况下。但这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任何人放纵迷茫的借口。假如现在只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它一定不是加班,而是了解你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和价值观。
我们都远离理想很久了。小时候我们说想做解放军,科学家,工程师……那不是理想,那只是在畸形的教育体系下形成的空洞的职业目标;现在我们说想当公务员,想当老板,想进事业单位……这也不是理想,这是目前社会信仰缺失、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空前崇拜所导致必然职业选择倾向。什么是理想?有一段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演讲是这样阐述的: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理想不是简单的一个职业,更不能以金钱或权力来衡量,而是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信仰。在这个层面上,我一定要强调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是Martin Luther King为自由平等奋斗就高尚,而我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奋斗就卑鄙,绝不是。理想是平等的,正如人有高雅的权力,也应有低俗的权力一样。我没有任何权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的行为指手画脚,我的意思是,无论做任何选择,我们总要首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了,我想要过有钱人的生活,难道不是理想吗?那我要问,什么是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可以住豪宅,开豪车,夜夜笙歌;也可以办企业做慈善,创造就业机会并回馈社会。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你享受帮助别人带来的满足感,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你享受物质极大富足带来的满足感。无论是哪一种,金钱其实只是途径,怎样花钱才是你的生活态度。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决赛辩题——“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其中辩手们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钱其实没有错,造成“恶”的只是花钱的人罢了。
回到现实中,我们在“去与留”之间的痛苦抉择,恐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够了解自己,也不舍得放弃,于是只好在社会的大趋势下随波逐流。当然,这并不可怕,毕竟深刻认识自己需要时间与历练,不到三十岁的我们,还有的是机会。重要的是,无论去与留,你都首先倾听了自己的心声。
几天前回北京,与朋友们短暂相聚,又匆匆离去,大家都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回到三年前,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的同学们会如此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各个城市,并从事着如此不同的职业。我想,形成这样的局面,恐怕就是因为我们都有不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吧。
最后一天去机场的时候麦兜对佳宝说“我们走了,别伤心啊”,转过头后我对麦兜讲,“她一定会哭鼻子的,大家都走了……”真的,尽管这是我们相聚的地方,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北京。这是大家的选择,我能说的只有祝福。于我而言,以前我以为自己想念的是北京,现在才发现离不开的其实是在北京的你们,还有在北京的回忆。如果你们都走了,北京对我来说就只是座高房价的空城。当然,我也始终相信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再相聚。你以为不可失去的人,原来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在等你。生活还要继续。收拾起心情,继续向前走吧……
Geowhy月报——2010年6月
8作为新人,这么快就担负写Geowhy月报的重任,我必须表示鸭梨很大。由于对各位童鞋还在熟悉过程之中,此次就比葫芦画瓢,希望还能不辜负组织重托。
本月应算是作品丰富的一个月,共有20位成员发表了99篇blog,其中Kevin贡献卓著,40篇博文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堪称高产。从内容上看,6月的主题无疑是世界杯,四年一度的盛事把真球迷、伪球迷甚至是非球迷的目光都带到了足球场。据我所知Geowhy中也不乏铁杆,比如DT和我都是AC Milan的死忠,关注足球多年。还记得同住西西楼时常常是两间门对门的宿舍都放着米兰的比赛,呐喊欢呼声遥相呼应,现在想来真的非常怀念那种热闹的看球氛围。而在本月的Geowhy博文中,Kevin的一个人的南非世界杯系列从开赛日起就图文并茂地记述和评论了世界杯每一个比赛日的赛事和新闻。天天熬夜看球本就不易,还能笔耕不辍,真的佩服。此外,Fancies的香港生活034:香港睇世界杯究竟有多难以及坐照的我所爱的世界杯都紧密围绕了这个夏天最火爆的话题。
除了世界杯之外,6月还有一个主题就是毕业与告别。又到木槿花开的季节,学位服、毕业照和散伙饭让每一个热情洋溢的夏天都充满了离别的忧伤。读到你们的文章(spirit的再见,rainbowrain的又到一年毕业时以及asiapan的散伙饭),好像又隐约尝到了酒精和眼泪的味道。当然还有hedgehog,在故乡的时间无论如何都会感到短暂,但有离别,也会有重聚,欢迎明年再来香港,我还想同你一起杀回北京呢。
———————————这里是分割线———————————
原谅我并不是对每个blog都很熟悉,所以这里仅给出blog的链接和本月发表的篇数(按音序排列),感兴趣的童鞋请自行发掘吧。
- dying:5篇,好多美图和游记
- aimee:2篇,关于缺失的社会属性,blabla的内容看起来好熟悉
- asiapan:7篇,很文学,都是繁体字
- cress:2篇
- fancies:6篇,传说中的南方美女,香港生活记录,很多美图
- gracedou:4篇,也是学地理的朋友,有好的影评
- hedgehog:7篇,黄牛
- joyque:1篇
- kevin:40篇,有大量的文字,大家可以慢慢读
- lainlainlain:4篇,还有美图,我喜欢
- miles:2篇,这是自评,我引用“您的文风冷静而镇定,言语间展现出强悍的思辨能力与恢宏的胸襟,一个男子汉的阳刚形象跃然纸上。”
- rainbowrain:1篇,彩虹博士,非典型女PhD
- shines:1篇
- spirit:8篇,又见好照片
- su27:3篇,还是好照片
- yaleon:1篇,关于旅行,去过好多地方呀
- 烽兄:1篇
- 葡萄唐:1篇,我喜欢葡萄写文章的角度,很特别
- 小明小明:1篇,依然有好照片
- 坐照:2篇,就是偶啦,想写的东西多,但是手懒。。。
我所爱的世界杯
2又到了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夏天,体育的季节。尽管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处理,但是在这个时候,必须停下手来,写一点文字,纪念让我为之揪心的阿根廷,还有钟爱了20年的世界杯。
一、
是的,你没看错,是20年。我看世界杯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那场著名的半决赛。家父是个忠实球迷,那时我们一家三口蜗居在12平米的小房子里,但也幸运地拥有一台电视机。凌晨时,我只记得一声兴奋的大喊将我吵醒,揉揉眼睛,发现电视上好多穿蓝白色衣服的人正在一片漂亮的草地上疯狂庆祝,纳闷儿了,是什么东西有这般魔力让老爸和一群外国人都如此狂热?尽管当时只有6岁的我完全不知道足球是什么,但正是卡尼吉亚的那个进球,让我躺在父亲怀中看完了剩余的比赛,并从此爱上了足球,爱上了体育。而且,因为一个能让那不勒斯的主场球迷倒戈支持阿根廷队的神奇男人,爱上了那个位于南美洲的遥远国度。对了,那男人的名字叫马拉多纳。
二、
到了94年,世界杯第一次去到足球荒漠美国。山姆大叔们把比赛安排在正中午,于是对那届世界杯的印象除了巴乔的背影,便是满眼灿烂的阳光。彼时我们搬了家,住进一个稍大的屋子,我也有了自己的小窝,不变的是那台电视,还有我爱的阿根廷。可惜阿维兰热这个糟老头不早不晚,偏偏在老马复出带领阿根廷队披荆斩棘的中途扯出了禁药风波。我不信FIFA直到小组赛打完才知道老马嗑药,演这么一出怎么看都像是在制造新闻拯救一届毫无看点苍白无力的世界杯,遗憾的是老马和他的阿根廷被国际足联“砍掉了双腿”,成为足球政治的牺牲品。当然了,当年的我内心可没有现在这么阴暗,10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呢?只有单纯地伤心难过。
三、
98年,应该是许多与我同龄的老球迷开始关注足球的年代。的确,那时的我们刚上初中,一群男孩子常常聚在一起把坑洼不平的操场踢得尘土飞扬依然乐此不疲。那年我花18块钱买了一本精美的铜版纸制的世界杯杂志,兴奋了好久,也心疼了好久。虽然几乎花掉了一学期的零花钱,但其中的许多照片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正如6月30号那场经典的英阿大战一样。还记得球赛结束之后我和Seven立刻跑到家属院旁的一个小学校去踢球,那时的兴奋劲儿,那种年轻的精气神儿,真的永远都忘不掉。好像也是那年,第一次听到CCAV5播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片子做的贼煽情,搞得人鼻头酸酸的。不过,那终归是一届有故事的世界杯,尽管被博客坎普的灵光一现挡在四强门外,我还是很知足了。
四、
然而不知是被那首曲子搞得还是怎么回事儿,2002年我廷的命运格外悲惨。以豪华之师的姿态出征,居然不仅被英格兰复仇,连小组赛也没出线,大热必死,果不其然。那年我高二,因为面临高考压力而被老师无情地拴在教室之中,于是只好拿出随身听,假装听英语听力,实则听电台直播解渴——不过我现在怀疑老师对我这号人其实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以班主任之精明,怎么可能不了解瞬间全班多出许多热爱英语学习的同学的原因呢?记得对瑞典那场,我在学校上课,因为老师在台上讲,我连“听听力”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便在下课后第一时间冲向电话亭给家中看球的老爸打电话问结果。接通后,电话那边的声音沮丧而无力,“不行了啊……”,老爸说。我没讲什么,挂了电话。于是大家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巴蒂抱头痛哭的一幕,其实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物理课堂上默默地流泪。因为对我来说,那年的世界杯已经结束了。
五、
不知现在的新乐群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瓜子、西瓜各类小吃饮料等待世界杯的到来了。四年一届,足以把大一新生熬成毕业生,把我这种毕业生从北京熬到香港。时光荏苒,但是06年的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六比零狂扫塞黑,马克西被老马左脚附体淘汰墨西哥,以及点球输给东道主,都是在新乐群见证的。三毛呀,还记得咱俩在四分之一决赛时当着几百人的面对喊“打倒德国”“打倒阿根廷”的情景吧。事后想想真幼稚,二十多岁的人居然还那么冲动,但那就是足球,那就是世界杯,那就是让我们可以尽情挥洒情绪的大学时代。我不想矫情,真的,但是我真的很怀念那段日子,一段你难过 ,有人陪你喝酒陪你哭,你高兴有人陪你喝酒陪你笑的日子。
六、
我不知道今年的自己会已怎样的方式经历怎样的世界杯。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阿根廷,关注这项我喜欢了20年的运动。今天同办公室的香港同学谈起我对阿根廷的情感,他不太理解,因为他似乎没有立场——不会因一支球队被淘汰而悲伤,也不会因一支球队获胜而欣喜若狂。我不能武断地说这是幸运或是不幸,至少我感激20年前卡尼吉亚的那个进球让我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这20年来阿根廷从未夺冠,但当你对他情感已经融入到血液中时,真正带来幸福感的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一种进退与共、息息相关的联系。就好比一帆风顺毫无挑战的人生缺少滋味一样,我们往往更期待不同的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届世界杯都可以代表一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又都应该有不同的故事。
今年你在哪里,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生活的城市
0外出办事,没带伞。坐在巴士上时发现窗外突然下起大雨,心中一沉。如果我是坐302准备在北太平庄下车,那在找到避雨的地方之前肯定已经淋得透湿。还好香港狭小的街道以及繁荣的第三产业帮了忙,下车冲进10米内的一家茶餐厅——吃饭,看匆匆的行人,雨渐小,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