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生活

云南印象(3)——丽江

0

DSC03844.JPG云南之行走下来,对丽江的印象最好。不仅仅是因为风景,更因为那里独特的气质,那感觉是需要慢慢体会的。住下来,饮一杯普洱,晒着太阳,听悠扬舒缓的音乐。对了,有一首曲子,丽江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店铺都在播,名叫“滴答”,唱歌的人叫侃侃,很好听的。我不知道丽江是否有传说中的艳遇,但我能感觉到一种气息,流露着希望和快乐。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外地人,比如驻唱歌手,他们不去北京打拼等待成为下一个新星,却在丽江这样的小地方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还有大学生,不拿一分钱薪水为客栈老板打工,为的是体验生活;也有成功的生意人,他们曾以游客的身份与丽江相识,然后逐渐爱上这里,最终决定在丽江开一间客栈,餐厅或是酒吧,定居下来。这些人有不同的背景,但都从全国各地来到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陌生的城市,离开朋友,甚至抛弃已经走上正轨的事业,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而这个深深吸引他们的地方,又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

DSC04002.JPG在我看来,丽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的休闲与轻松。来到这里的人,一定都问过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快乐吗?”“我渴望过怎样的生活?”。简单的问题,答案却意义重大,甚至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在丽江时,我们参观过一些老宅子,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外观多少都已经破旧了。然而无论走进哪一家,我们都能看到敞亮的客厅,摆放在庭院的花卉,清茶和躺椅。看得出,主人们是很享受生活的。还有这幅照片中的妇女,她做水果生意,却忽视了我这位顾客的存在。我想,在多赚一些钱与享受午后阳光看报之间,她一定会选择后者吧。但是这个选择如果交给其他人呢?或许他们根本没时间思考,因为还有更多重要的工作要做呢。的确,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而且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甚至喜欢水泥森林中拥挤的生活了。不知何时开始,大家都认为年轻人结婚必须要买房买车了,人们也丝毫不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和追逐。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物质。我不是说追求物质生活不好,而是当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六百多座城市的大国的价值观空前统一到拜金主义的时候,难道其背后不会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吗?马克思韦伯在其经典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了清教徒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事实上,如果我们反思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信仰和道德的缺失。世界本应是多样的,人们对事物、对生活的看法也本应是有所差异的,其实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都需要多样性来维持弹性和稳定,当价值观单一且缺乏约束的时候,一个社会必然是脆弱的。

DSC04021.JPG还是回到丽江吧。这里的水很清,天很蓝,白云飘在空中好像棉花糖一样。我最喜欢束河。那里有农田,令人惊诧的是农田对面就是客栈和餐馆。一样的区位,迥异的土地利用。做生意应该比种地赚钱得多吧,为什么这些农田还能顽强的存在着呢?或许,几年后它们也一样会消失?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的。但是现在,我们至少能看到妇人背着小孩在耕作,男人在河边洗衣,一派和谐的景观。或许有人说你们城里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新鲜感而希望剥夺落后地区发展的权利。可是我想知道,谁说发展一定要高楼大厦,一定要车水马龙?几十年前有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今后从这里望出去,要到处都是烟囱”,如今我们依然在为这种无知买单。价值是相对的。从前古建筑是“四旧”,要破除,如今新房子也要盖成古老的样子才显得有品味——因为人们意识到这些老房子是有价值的。那未来呢?是否传统的文化和习俗才是更有价值的遗产呢?

DSC03897.JPG自然景观也是如此。这是个强调创意和特点的时代,只有与众不同才是长期生存的根本动力。看到这幅图片你是否联想到了黄龙?其实这儿真的是玉龙雪山,大名鼎鼎的玉龙雪山。我真的想不出为什么管理者会如此简单地用人工方式,塑造出这类毫无特色的所谓“景点”,短期看的确迎合了中国游客的旅游方式,但长远来讲,玉龙却丧失了它的特色。我真的很担心,偌大的国土,景观如此不同,但无论城市规划还是景区设计,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居然都惊人的相似。你是玉龙,不需要做“整容”搞得好像黄龙一样。就像没有外国人期待去上海看到另外一个纽约一样,未来的游客需要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有特色的你。如果他想看黄龙自然会去四川,他来到云南就是想看看玉龙雪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尊重自然景观的原貌就像尊重历史事实一样,篡改了,味道就不对了,糊弄人一时可以,日子长了总要穿帮的。

DSC03892.JPG最后上一张我最喜欢的集体照吧,其实笑得很开心,毕竟我们在慢慢变好,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龙应台说,“……台湾,是生我养我的母亲,肮脏丑陋,道德拜坏的台湾是我生了梅毒的母亲。……但是我爱台湾,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我想自己对内地的感情也是一样的吧。无论写哪些批评的话,我始终希望她好,毕竟这是我的家,就这么简单。

————————分割线——————————

墙内的童鞋能否告诉我图片是否可以看到呀?如果站内导入看不到,点开原文链接可以吗?谢谢!

“80后”的去与留

4

逃离“北上广深”最近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尽管我并不喜欢“80后”这个称谓,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有着很明显的群体特征,或者说,面临着群体性的难题。当“80后”开始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到人生的又一个拐点。与父辈们不同,我们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至少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有一些选择的权利;但与之相伴的也有更多的困难,在一个相对不成熟不稳定的社会中,变化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从前,总有人替我们拿主意,父母、老师甚至这个社会;然而现在,是到我们决定自身未来轨迹的时候了。

先表明观点,我不想去分析比较一线或二线城市孰优孰劣,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写,而且写得很客观。在我看来,做决定的标准不仅仅是房价,气候,或是吃得好不好,而是隐藏在这些表面因素背后的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你认为什么东西在你生命中最重要,你渴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世上恐怕没有一个地方,在那里生活能够处处顺心,感觉不到任何的不满——如果有,我猜那里也只能是天堂。所以,当我们享受北京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时候,就必须要承受那里的激烈竞争和高房价。类似的道理,留学生如果选择回国寻求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及同亲人朋友团聚,也就不得不舍弃发达社会安逸舒适和相对公平的生活环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老祖宗早就告诉我过我们这个道理。

问题是,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喜欢鱼还是熊掌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的确,了解自己很难,尤其是在我们的人生阅历依然有限的情况下。但这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任何人放纵迷茫的借口。假如现在只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它一定不是加班,而是了解你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和价值观。

我们都远离理想很久了。小时候我们说想做解放军,科学家,工程师……那不是理想,那只是在畸形的教育体系下形成的空洞的职业目标;现在我们说想当公务员,想当老板,想进事业单位……这也不是理想,这是目前社会信仰缺失、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空前崇拜所导致必然职业选择倾向。什么是理想?有一段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演讲是这样阐述的: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理想不是简单的一个职业,更不能以金钱或权力来衡量,而是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信仰。在这个层面上,我一定要强调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是Martin Luther King为自由平等奋斗就高尚,而我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奋斗就卑鄙,绝不是。理想是平等的,正如人有高雅的权力,也应有低俗的权力一样。我没有任何权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的行为指手画脚,我的意思是,无论做任何选择,我们总要首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了,我想要过有钱人的生活,难道不是理想吗?那我要问,什么是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可以住豪宅,开豪车,夜夜笙歌;也可以办企业做慈善,创造就业机会并回馈社会。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你享受帮助别人带来的满足感,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你享受物质极大富足带来的满足感。无论是哪一种,金钱其实只是途径,怎样花钱才是你的生活态度。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决赛辩题——“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其中辩手们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钱其实没有错,造成“恶”的只是花钱的人罢了。

回到现实中,我们在“去与留”之间的痛苦抉择,恐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够了解自己,也不舍得放弃,于是只好在社会的大趋势下随波逐流。当然,这并不可怕,毕竟深刻认识自己需要时间与历练,不到三十岁的我们,还有的是机会。重要的是,无论去与留,你都首先倾听了自己的心声。

几天前回北京,与朋友们短暂相聚,又匆匆离去,大家都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回到三年前,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的同学们会如此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各个城市,并从事着如此不同的职业。我想,形成这样的局面,恐怕就是因为我们都有不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吧。

最后一天去机场的时候麦兜对佳宝说“我们走了,别伤心啊”,转过头后我对麦兜讲,“她一定会哭鼻子的,大家都走了……”真的,尽管这是我们相聚的地方,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北京。这是大家的选择,我能说的只有祝福。于我而言,以前我以为自己想念的是北京,现在才发现离不开的其实是在北京的你们,还有在北京的回忆。如果你们都走了,北京对我来说就只是座高房价的空城。当然,我也始终相信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再相聚。你以为不可失去的人,原来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在等你。生活还要继续。收拾起心情,继续向前走吧……

我所爱的世界杯

2

又到了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夏天,体育的季节。尽管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处理,但是在这个时候,必须停下手来,写一点文字,纪念让我为之揪心的阿根廷,还有钟爱了20年的世界杯。

一、

是的,你没看错,是20年。我看世界杯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那场著名的半决赛。家父是个忠实球迷,那时我们一家三口蜗居在12平米的小房子里,但也幸运地拥有一台电视机。凌晨时,我只记得一声兴奋的大喊将我吵醒,揉揉眼睛,发现电视上好多穿蓝白色衣服的人正在一片漂亮的草地上疯狂庆祝,纳闷儿了,是什么东西有这般魔力让老爸和一群外国人都如此狂热?尽管当时只有6岁的我完全不知道足球是什么,但正是卡尼吉亚的那个进球,让我躺在父亲怀中看完了剩余的比赛,并从此爱上了足球,爱上了体育。而且,因为一个能让那不勒斯的主场球迷倒戈支持阿根廷队的神奇男人,爱上了那个位于南美洲的遥远国度。对了,那男人的名字叫马拉多纳。

二、

到了94年,世界杯第一次去到足球荒漠美国。山姆大叔们把比赛安排在正中午,于是对那届世界杯的印象除了巴乔的背影,便是满眼灿烂的阳光。彼时我们搬了家,住进一个稍大的屋子,我也有了自己的小窝,不变的是那台电视,还有我爱的阿根廷。可惜阿维兰热这个糟老头不早不晚,偏偏在老马复出带领阿根廷队披荆斩棘的中途扯出了禁药风波。我不信FIFA直到小组赛打完才知道老马嗑药,演这么一出怎么看都像是在制造新闻拯救一届毫无看点苍白无力的世界杯,遗憾的是老马和他的阿根廷被国际足联“砍掉了双腿”,成为足球政治的牺牲品。当然了,当年的我内心可没有现在这么阴暗,10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呢?只有单纯地伤心难过。

三、

98年,应该是许多与我同龄的老球迷开始关注足球的年代。的确,那时的我们刚上初中,一群男孩子常常聚在一起把坑洼不平的操场踢得尘土飞扬依然乐此不疲。那年我花18块钱买了一本精美的铜版纸制的世界杯杂志,兴奋了好久,也心疼了好久。虽然几乎花掉了一学期的零花钱,但其中的许多照片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正如6月30号那场经典的英阿大战一样。还记得球赛结束之后我和Seven立刻跑到家属院旁的一个小学校去踢球,那时的兴奋劲儿,那种年轻的精气神儿,真的永远都忘不掉。好像也是那年,第一次听到CCAV5播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片子做的贼煽情,搞得人鼻头酸酸的。不过,那终归是一届有故事的世界杯,尽管被博客坎普的灵光一现挡在四强门外,我还是很知足了。

四、

然而不知是被那首曲子搞得还是怎么回事儿,2002年我廷的命运格外悲惨。以豪华之师的姿态出征,居然不仅被英格兰复仇,连小组赛也没出线,大热必死,果不其然。那年我高二,因为面临高考压力而被老师无情地拴在教室之中,于是只好拿出随身听,假装听英语听力,实则听电台直播解渴——不过我现在怀疑老师对我这号人其实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以班主任之精明,怎么可能不了解瞬间全班多出许多热爱英语学习的同学的原因呢?记得对瑞典那场,我在学校上课,因为老师在台上讲,我连“听听力”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便在下课后第一时间冲向电话亭给家中看球的老爸打电话问结果。接通后,电话那边的声音沮丧而无力,“不行了啊……”,老爸说。我没讲什么,挂了电话。于是大家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巴蒂抱头痛哭的一幕,其实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物理课堂上默默地流泪。因为对我来说,那年的世界杯已经结束了。

五、

不知现在的新乐群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瓜子、西瓜各类小吃饮料等待世界杯的到来了。四年一届,足以把大一新生熬成毕业生,把我这种毕业生从北京熬到香港。时光荏苒,但是06年的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六比零狂扫塞黑,马克西被老马左脚附体淘汰墨西哥,以及点球输给东道主,都是在新乐群见证的。三毛呀,还记得咱俩在四分之一决赛时当着几百人的面对喊“打倒德国”“打倒阿根廷”的情景吧。事后想想真幼稚,二十多岁的人居然还那么冲动,但那就是足球,那就是世界杯,那就是让我们可以尽情挥洒情绪的大学时代。我不想矫情,真的,但是我真的很怀念那段日子,一段你难过 ,有人陪你喝酒陪你哭,你高兴有人陪你喝酒陪你笑的日子。

六、

我不知道今年的自己会已怎样的方式经历怎样的世界杯。但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阿根廷,关注这项我喜欢了20年的运动。今天同办公室的香港同学谈起我对阿根廷的情感,他不太理解,因为他似乎没有立场——不会因一支球队被淘汰而悲伤,也不会因一支球队获胜而欣喜若狂。我不能武断地说这是幸运或是不幸,至少我感激20年前卡尼吉亚的那个进球让我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这20年来阿根廷从未夺冠,但当你对他情感已经融入到血液中时,真正带来幸福感的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一种进退与共、息息相关的联系。就好比一帆风顺毫无挑战的人生缺少滋味一样,我们往往更期待不同的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届世界杯都可以代表一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又都应该有不同的故事。

今年你在哪里,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Go to Top